[Author(s): 楊政道 英國愛丁堡大學再生醫療博士]


Abstract

幹細胞能分化成多種細胞,是再生醫學的核心。從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議,到山中伸彌的 iPSC 技術,研究正快速推進。幹細胞不僅應用於醫療,還進入食品科技,預示人類健康與生活方式的全新變革。


Digest(快速重點)

  • 幹細胞的分化潛能:內胚層、中胚層、外胚層可分化為不同器官與組織。
  • 倫理挑戰與突破:胚胎幹細胞引發爭議,iPSC 技術成功繞過困境。
  • 再生醫學與臨床應用:iPSC 已展現治療帕金森氏症、糖尿病、角膜疾病的潛力。
  • 食品科技的新革命:幹細胞能培養「實驗室肉」,兼顧環境永續與動物福利。
  • 未來展望:幹細胞將顛覆醫療、食品、生物工程與環境保護。

 

幹細胞的分化潛能

⾃從美國科學家 James Thomson 成功從胚胎的「內細胞團」(Inner Cell Mass)分離出胚胎幹細胞(Embryonic Stem Cells)以來,這些細胞就像⼀張⽩紙,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,變身為各種細胞:

內胚層肺、肝臟、腸胃
中胚層⼼臟、⾎液、骨骼、肌⾁
外胚層⽪膚、腦部、神經系統

正因如此,幹細胞在再⽣醫學上被寄予厚望,例如替代器官移植、修復受損組織,甚至可能治療像帕⾦森氏症、糖尿病這類退化性疾病。


倫理挑戰與突破

不過,胚胎幹細胞的取得必須使⽤⼈類胚胎,因此引發倫理爭議。許多⼈認為,這等同於扼殺⼀個潛在⽣命,使得其研究和應⽤受到法律與道德上的限制。
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⽇本科學家山中伸彌(Shinya Yamanaka)在 2006 2007 年間開發出⼀項⾰命性技術——誘導型多潛能幹細胞(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, iPSCs)。他透過基因重新編程,將⽪膚或⾎液等成⼈細胞「重置」成類似胚胎幹細胞的狀態。這樣⼀來,既不⽤胚胎,又能獲得功能相同的幹細胞,成功繞過了倫理爭議。山中伸彌也因此在 2012 年獲得諾⾙爾⽣理學或醫學獎。


再生醫學與臨床應用

iPSCs 的應⽤範圍非常廣:
個⼈化醫療:利⽤病⼈⾃⼰的細胞製造 iPSC,再分化成需要的細胞,降低排斥反應。
疾病研究:建⽴患者特有的細胞模型,研究阿茲海默症、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機制。
藥物開發:提供新藥測試平台,幫助提前發現毒性與副作⽤,減少⼈體試驗風險。

更振奮的是,近年的臨床實驗已經傳來好消息:

  • iPSC 培養出的角膜上⽪細胞進⾏移植⼿術,取得良好效果。
  • iPSC 分化出的胰島細胞,在治療第⼀型糖尿病上展現潛⼒,為患者帶來希望。

食品科技的新革命

幹細胞的影響甚至延伸到食品科技。近年來,科學家已能利⽤幹細胞培養出「培養⾁」,不需要宰殺動物,還能減少碳排放和資源浪費。這種技術有望改變我們未來的飲食⽅式,也為環境永續與動物福利提供新選擇。


未來展望

如今,幹細胞已成為再⽣醫學的核⼼之⼀。科學家不僅釐清了它的特性,還在疾病治療、組織修復與器官再⽣上取得了驚⼈成果。

隨著技術逐漸成熟,幹細胞不僅將改變醫療⽅式,也可能徹底顛覆食品科技、⽣物⼯程與環境保護。可以預⾒,未來⼈類的健康和⽣活⽅式,都將因幹細胞⽽迎來全新的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