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Author(s): 楊政道 英國愛丁堡大學再生醫療博士]

 


Abstract

「幹細胞」一詞來自英文 stem cell,原意為「樹幹」。從植物「分生組織」的概念,到動物與人類幹細胞的發現,這個詞逐漸成為醫學的核心名詞。幹細胞具備分化潛能,被譽為醫學上的「生命鑰匙」。


Digest(快速重點)

  • 詞源:stem 原意為「樹幹」,象徵生命的起源與延伸。
  • 植物研究的啟發:植物的「分生組織」概念影響了幹細胞的定義。
  • 動物幹細胞的提出與驗證:1908 年首次提出,1960 年代實驗證實存在。
  • 胚胎幹細胞的突破:1981 年小鼠實驗,1998 年首次分離人類胚胎幹細胞。
  • 未來醫學的鑰匙:具潛力修復組織、替代器官,成為醫學革命核心。

詞源:幹細胞不是「粗俗」的字眼

幹細胞研究與治療近年來逐漸⾛進⼤眾視野。不過,你是否曾好奇過: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「直⽩」甚至略顯粗俗的專業術語,是怎麼來的呢?為什麼⽣物科學家在討論這麼⾼深的主題時,總是頻繁⽤到「幹」這個字?難道不能給這麼重要的研究領域換⼀個更優雅的名稱嗎?

其實,「幹細胞」⼀詞源⾃英⽂的 stem cell。「stem」在古英語 stemn stefn 中的意思是「樹幹」或「植物的莖」,象徵著「根源」或「起點」。


植物研究的啟發

回顧⽣物學的歷史,幹細胞的概念不僅與動物有關,還受到植物研究的啟發。早期科學家多半從植物入⼿,因為植物更容易觀察、實驗也相對簡單。舉例來說,⼤家⽿熟能詳的孟德爾豌⾖雜交實驗,以及現代農業中的⽔稻、蘭花育種研究,都源⾃植物學家的努⼒。

植物的莖幹不僅能長出枝葉,還能往下延伸出根部,吸收養分以⽀持⽣長。1858 年,德國植物學家 Carl Wilhelm von Nägeli 提出了「分⽣組織」(Meristem)的概念,這是⼀群能⾃我更新、具備分化潛能的細胞,能轉變為植物的根、莖或葉。這個想法後來也間接影響了動物學家對「幹細胞」的理解。


動物幹細胞的提出與驗證

到了 1908 年,俄裔美國科學家 Alexander Maksimov ⾸次提出「動物體內也存在幹細胞」的概念。他稱這些細胞為「造⾎幹細胞」,能夠分化出所有⾎液細胞。1960 年代,加拿⼤科學家 Ernest McCulloch James Till 更透過實驗,⾸次證實了造⾎幹細胞的存在,幹細胞研究⾃此正式邁入新紀元。


胚胎幹細胞的突破

1981 年,英國科學家 Martin Evans Matthew Kaufman 成功從⼩鼠胚胎中分離出「多潛能幹細胞」(Pluripotent Stem Cells)。這些細胞能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細胞,甚至能在實驗室裡長期培養。這個發現不僅開啟了胚胎幹細胞研究的序幕,也讓幹細胞成為全球科學界的研究焦點。

隨著技術不斷進步,1998 年,美國科學家 James Thomson 成功地從⼈類胚胎中分離出胚胎幹細胞(Embryonic Stem Cells)。這類細胞最⼤的特點,就是具備「多潛能性」(pluripotency──也就是說,它們可以在特定條件下分化成幾乎所有⼈體內的細胞種類。這項突破性成果,為幹細胞研究開啟了全新的篇章。


未來醫學的鑰匙

也正因為如此,近年來幹細胞才會成為醫學與科學領域的熱⾨話題。它們不僅能化身為各種不同的細胞,還有潛⼒修復受損的組織,甚至替代功能失調的器官。換句話說,幹細胞就像⼀把「⽣命的鑰匙」,有可能在未來醫療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⾊。